隨著新能源發電在電力結構中占比的提升,新型儲能技術正經歷著快速的發展。據統計,截至2023年底,中國已累計投運的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達到了驚人的3139萬千瓦/6687萬千瓦時,其平均儲能時長為2.1小時。而在2023年,新增的裝機規模更是約2260萬千瓦/4870萬千瓦時,較2022年底增長了超過260%,這一增長近10倍于“十三五”末的裝機規模。此外,2023年國內儲能領域吸引了大量投資,119家初創企業成功融資,合計融資事件達142起,融資金額超過230億元,其中超過億元以上的融資事件占比超過30%。這些數字清晰地展示了儲能行業在投融資領域的活躍度和吸引力。
新型儲能被譽為“電力系統中的‘充電寶’”,其能夠在用電低谷時儲存電能,而在用電高峰時釋放電能。隨著波動性、間歇性的新能源電力的持續增長,這種“充電寶”的作用將變得日益關鍵。同時,為了滿足不同場景的需求,新能源對儲能技術的選擇也需逐漸多樣化。
電化學儲能占據主導地位,多元化發展尚待突破
新型儲能技術涵蓋了新型鋰離子電池、液流電池、熔鹽、飛輪、壓縮空氣、氫儲能等多種類型。目前,中國的新型儲能行業管理體系已初步建立,示范試點建設也在加速進行。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,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也逐步顯現。
電化學儲能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成熟的產業鏈配套。相較于其他新型儲能技術,電化學儲能在場景應用、技術、成本、建設周期、轉換效率及選址要求等方面都更具優勢,具有高度的靈活性、和性價比。
對于發展成熟度問題,在電化學儲能的產業鏈配套方面,中國已基本實現了國產化。在成本占比較高的變流器及電池環節,中國整個產業鏈在全球市場上具備明顯的優勢。隨著原材料價格的逐步緩解以及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,未來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有望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。
新型儲能的多元化發展
面對新能源發展和電力系統轉型的需求,新型儲能的多元化發展成為必然選擇。國家能源局近期發布的《關于加強新型電力系統穩定工作的指導意見(征求意見稿)》提出,應因地制宜推動各類型、多元化儲能的科學配置,以形成多時間尺度、多應用場景的電力調節能力,從而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和負荷特性,支撐高比例新能源外送。
為推動新型儲能的多元化發展并拓展多種儲能形式的應用,應結合各地區資源條件以及對不同形式能源的需求,推動長時間電儲能、氫儲能、熱(冷)儲能等新型儲能項目的建設。這有助于促進多種形式儲能的發展并支撐綜合智慧能源系統的建設。
由于各種儲能技術各有優缺點且使用場景不同,因此引導市場和資本促進儲能的多元化發展需基于技術的快速發展,并結合地域優勢和投資回報率,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均衡發展。
隨著新型儲能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,鋰電池儲能系統因其出色的能量存儲能力、長久的使用壽命和環保特性,已經在電力儲能領域占據了重要地位。然而,隨著其普及程度的提升,鋰電池的隱患也逐漸浮出水面。特別是氣體泄漏問題,已成為導致火災、爆炸等重大事故的潛在風險。因此,開發一套高效的氣體檢測與預警系統,針對鋰電池儲能系統進行專門的防護,已成為當務之急。
對于氫氣儲能中氫氣泄漏檢測,深圳三達特推薦氫氣傳感器GS+4H2:非常適合用于檢測氫氣濃度變化。